网红医生为何热衷两性话题?医疗科普变味引关注

近期,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种现象:医疗科普账号利用精心设计的情景剧本,如紧急救治休克病患的故事,来吸引公众关注并普及健康知识。这类内容往往出自所谓的“网红医生”之手,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现。然而,《法治日报》的调查揭示,这种做法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。网络上不乏教程教授如何包装“网红医生”,有的内容看似真实急救场景,实则仅为吸引眼球的手段。这股风潮中,部分“网红医生”追求流量至上,不惜编撰故事、打软色情擦边球,进而推广商品课程,进行不恰当的营销,扭曲了医疗健康科普的本质。

对此,业内专家呼吁,卫生健康与市场监管部门应与网络平台协作,强化对“网红医生”的监管,封停那些以医生身份直播带货的账号,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,确保医学科普能真正服务于社会。

实践中,不少网友发现某些“网红医生”的直播间缺乏医生身影,仅有助理出镜引导观众添加私人联系方式,进行引流。更有甚者,部分账号的医生认证信息与事实不符,存在虚假认证或盗用身份情况,严重违反医师法及相关规定,可能触犯法律。

此外,一些“网红医生”跨领域科普,特别是偏好讨论两性话题以吸引流量,有时甚至采用低俗手法,影响恶劣。还有人进行误导性“伪科普”,如宣称能够显著恢复视力,被专业人士批驳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医学科普的信誉,也可能给公众健康带来风险。

变现成为“网红医生”追求流量的核心动力,他们通过开通橱窗带货、隐晦推广药品等方式实现经济利益。虽然政策文件与平台规则已明确限制医生直播带货等行为,但监管与执行层面仍需加强。

目前,相关部门正加大对医疗“自媒体”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,中央网信办的专项行动及各平台的积极响应旨在清理网络环境,打击伪科普与低俗内容。医疗机构也开始内部整顿,限制未经批准的自媒体活动。

专家强调,解决这一问题需多管齐下:平台加强审核与管理,政府部门监督执行,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,鼓励产出高质量的医学科普内容,提升医生职业道德与法规意识,确保互联网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正面渠道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